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25

2025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2025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  作为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全球艺场·艺术上海·艺享生活”的重点项目之一,2025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将于11月13日-11月16日在上海举办。 西岸国际会展中心是本届展会最新增加的主力场馆,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不规则的建筑外形如闪耀的钻石,与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西岸艺术中心、GATE M 西岸梦中心-梦工场以及西岸漩心等4个各具特色的场馆,共同谱写蓬勃、创新和开阔的艺术图景。 近200家海内外优秀画廊、艺术机构及合作伙伴将共创全球艺术市场风向标。 galleries画廊单元再度齐聚来自22个国家、48个城市及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顶尖精选画廊,领衔展示全球当代艺术不同代际的杰出佳作。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的30家画廊将首次参展。 design /delight设计平台将继续专注可收藏设计与功能性艺术精品,呈现一系列高水准的限量设计作品、艺术装置与特定场域创作。 perspective视角单元始终坚持链接国内外艺术机构的最新动态,集中展示跨地域的多元艺术生态。海内外参展机构将以不同媒介呈现关于越南、西班牙、德国、法国以及国内艺术家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观察。 xiàn chǎng单元突破展会的展位限制,专为大型艺术创作及装置作品、表演艺术等提供展示平台。本届展会特别邀请的参展艺术家与团体中,或为本次展会场域特别创作,或为其作品的首次公开亮相。 DREAM moving image动态影像单元则聚焦反映当下时代、挑战常规叙事的跨媒介创作。 west bund voice论坛由主要合作伙伴dunhill倾情呈现,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多元文化社群、影像艺术,以及设计与城市叙事等主题展开近20场深度对谈。 首席合作伙伴瑞银集团将继续支持西岸艺博会,以上海为轴心,为全球艺术生态注入亚洲能量,促进全球艺术市场多元化发展。 本届展会还将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ARTRA自定艺”特别合作,共同呈现来自澳大利亚大型表演装置作品《钟摆》的亚洲首演。 第十二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继续得到首席合作伙伴瑞银集团的支持。麦卡伦、林德伯格、SIGMA 适马、德龙 De'Longhi、Kvadrat 与网龙等众多合作伙伴,将在展会期间呈现各具特色的艺术项目,共同支持并推动全球当代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DREAM moving image 动态影...

新加坡《Walking and Cycling Plan Design》

新加坡《Walking and Cycling Plan Design》 :  2014年11月,李显龙总理宣布,新加坡将通过推广和发展更完善的出行选择,朝着打造“少车社会”的目标迈进。其中一项关键策略是鼓励更多人接纳主动出行方式(即步行和骑行),将其作为可持续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 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清晰的规划框架,步行、骑行以及个人代步工具(PMDs)可满足“首末公里”出行需求,减少对短途驾车的依赖,同时推动更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本《步行与骑行设计指南》旨在为开发商、建筑行业、咨询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一套通用设计准则,助力其以整体且协调的方式开发主动出行相关基础设施。

纽约《Active Design Guidelines》

纽约《Active Design Guidelines》 :  基础信息 定位:以建成环境设计为核心,通过空间干预鼓励居民步行、骑行、社交等身体活动,提升公共健康水平的技术指导文件,通常由公共健康部门与城市规划机构联合编制(如纽约、多伦多等城市发布专项导则)。 核心逻辑:聚焦 “空间→行为→健康” 的关联,通过优化街道、公园、社区等场景,将身体活动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设计原则 原则 实施要点 可达性优先 缩短出行距离(如社区服务设施步行≤5 分钟可达),通过街道尺度、出入口布局鼓励步行 / 骑行 网络连通性 构建连续的步行道、骑行道系统,衔接公共交通站点与社区节点,减少 “断头路” 功能混合性 空间功能复合(如商业 + 休闲 + 运动),促进多场景活动叠加(购物时步行、休憩时运动) 全人群包容 设施适配不同年龄、能力者(如无障碍步道、适老化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 场景趣味性 通过艺术化铺装、互动景观、街头运动设施(如健身驿站、滑板场)提升活动吸引力 实施策略(按空间类型) 街道空间 加宽人行道(建议≥3 米),设置彩色骑行道与物理隔离; 嵌入 “微型运动节点”(如街头单杠、健身步道标识); 优化路口设计(如安全岛、行人优先信号),提升步行安全性。 公园与开放空间 布局环形步道(长度≥1 公里)、多功能运动场地(篮球、乒乓球); 结合生态设计(如雨水花园、植物迷宫),创造探索式活动场景; 设置 “健康驿站”,提供体测设备与活动指南。 社区与建筑 社区内设置 “口袋活动空间”(如邻里广场、垂直绿化步道); 建筑出入口面向步行道,底层空间开放为社区活动界面; 推广 “屋顶花园 + 空中步道”,拓展垂直活动维度。 价值与效益 健康效益: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提升居民心肺功能与心理健康。 社会效益: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公共活动空间促进社交),缩小健康不平等(全人群可及的活动设施)。 环境效益:减少私家车依赖,降低碳排放,改善城市微气候。 经济效益:提升周边房产价值,减少公共医疗支出,激活商业活力(如步行友好街区的消费增长)。

美国《剑桥城市设计导则》

美国《剑桥城市设计导则》 :  文档《剑桥市城市设计导则(引言部分)》中提及的 “剑桥”,位于 美国 ,具体隶属于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并非英国的剑桥市(英国剑桥因剑桥大学闻名,二者需区分)。 文档定位与目标 该文档旨在建立全市统筹的新开发策略,聚焦公共领域的高品质、公平性与可持续性,通过城市设计塑造 “公共领域”(包括所有对公众物理或视觉可达的空间),涵盖文脉与场地、建筑、开放空间、街道景观等核心城市设计议题。 剑桥市背景与历史 城市地位:大波士顿地区第二大城市,马萨诸塞州第四大人口城市,位于查尔斯河对岸,与波士顿隔河相望,周边与多个城镇接壤。 核心特质: 历史底蕴深厚、人口多元,拥有世界顶级教育机构与前沿科研资源,是学术、文化、社区活力的聚合地。 步行友好型城市:日常活动多在本地完成,细密的街道与路径网络连接历史街区、住宅区、商业中心、公园等,自行车道与多用途步道系统完善,提升非机动交通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当前与未来挑战 文档针对剑桥市三大核心挑战制定应对策略: 开发与身份的平衡:在新开发压力下,保护现有建筑与街区的独特身份认同。 气候变化韧性:应对极端高温、洪水等灾害,通过 “韧性设计 + 自然策略” 减少环境冲击。 公共空间适配性:优化街道、公园等开放空间,满足人口增长与多元化的使用需求。 该引言清晰勾勒了文档的价值逻辑 —— 以城市设计为工具,回应剑桥的独特城市特质与发展挑战,为后续的公共领域品质提升、开发公平性保障提供方向。

ITDP《TOD Standard(公交导向发展评估标准)》

ITDP《TOD Standard(公交导向发展评估标准)》 基础信息 项目 详情 编制主体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由全球土地利用、城市设计与交通规划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主导修订与认证 核心定位 全球首个统一的 TOD 评估与规划工具,旨在界定、测量和评估各类城市的公交导向发展,推动从 “汽车依赖型” 向 “以人为本” 的城市转型 版本迭代 2013 年发布 1.0 版,聚焦气候变化应对;最新 3.0 版强化公平性(含包容性住房、反驱逐措施、通用可达性),成为兼顾可持续性与社会正义的核心文件 适用场景 覆盖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开发评估等全流程,适配政府部门、规划师、开发者、社会组织等多主体使用 核心框架:八大原则及实施要求 原则 核心定义 关键指标与目标 Walk(步行优先) 打造以人为本的完整街道,提升步行安全性、舒适性与吸引力 人行道宽度达标、步行环境有活动支撑、全人群通用可达(含无障碍设计) Cycle(骑行友好) 构建安全的非机动车交通网络,衔接公交 “首末公里” 骑行道物理隔离、停车设施充足、微出行工具(自行车 / 代步车)适配性 Connect(网络连通) 建立密集的街道与路径系统,提供灵活出行选择 减少 “断头路”、交叉口密度达标、步行 / 骑行网络连续贯通 Transit(公交锚定) 开发项目紧邻高品质公共交通,强化枢纽功能 公交高频发车、站点步行可达、大容量公交(如 BRT)衔接 Mix(功能混合) 融合多元用途、收入群体与人口结构,保障包容性 商业 / 居住 / 公共服务功能复合;经济适用房占比达标;保护既有住户与小微企业;贫民窟改造纳入 TOD 项目范畴(3.0 版新增) Densify(适度加密) 优化开发密度,匹配公交承载能力 人口 / 建筑密度支撑公交运营;步行范围内可达性目的地充足(非过度拥挤) Compact(紧凑布局) 空间高效整合,缩短公交通勤距离 社区与城市尺度的功能集聚;公交系统与密度、慢行网络协同 Shift(出行转型) 规范停车与道路使用,降低私家车依赖 缩减机动车空间占比;减少尾气与噪音污染;提升非机动出行比例 核心特征 量化评估体系:构建 25 项核心指标(3.0 版优化),如 “Mix 原则” 分值从 15 分提升至 25 分,经济适用房指标最高分值翻倍至 8 分,可直接用于项目评分与认证。 公平...

纽约《纽约市良好城市设计原则(2024 年 2 月版)》

Image
纽约《纽约市良好城市设计原则(2024 年 2 月版)》 编制背景与定位 由纽约市城市规划部(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DCP) 主导编制,是纽约市更新城市设计标准的关键文件,旨在为全市开发、更新及公共空间塑造提供系统性指导,回应城市多元化、气候韧性、社会公平等核心挑战。 核心设计原则 原则 核心内涵 实施要点 包容性优先 保障所有人群(不同收入、种族、能力、年龄)在建成环境中的平等权益 无障碍设施全覆盖;社区空间适配全年龄段;开发项目需包含经济适用房比例要求 多维度连通性 强化交通、社会、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 步行 / 骑行 / 公交无缝衔接;打造促进社交的公共空间节点;绿道网络衔接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复合性 推动空间混合使用,激活街区活力 居住、商业、文化、公共服务复合布局;减少单一功能区依赖,缩短通勤距离 气候韧性 应对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挑战 海绵城市设计(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建筑节能改造;滨水区域生态驳岸与防灾设计 历史与创新共生 平衡历史保护与建筑创新 保护历史建筑 / 街区肌理;鼓励建筑形态、材料的创新表达,避免风格同质化 公共领域品质 提升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注重尺度宜人、艺术植入、活动承载;将公共空间打造为城市活力核心载体 实施框架与政策衔接 审查机制:纳入纽约市 “统一土地使用审查程序(ULURP)”,开发项目需提交设计说明,证明符合原则要求,由规划委员会(Planning Commission)审查通过。 公众参与:通过社区工作坊、线上平台征集意见,确保原则充分反映市民需求,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如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的参与权。 部门协同:联合交通局(DOT)、公园局(NYC Parks)、环境保护局(DEP)等多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公共空间管理等领域落实原则。 典型案例支撑 曼哈顿下城滨水更新项目:结合 “气候韧性” 与 “公共领域品质” 原则,抬高滨水步道应对海平面上升,同时增设生态驳岸、观景平台与艺术装置,打造兼具防灾、生态与人文价值的公共空间。 布鲁克林混合用途开发项目:践行 “功能复合性” 与 “包容性优先”,底层布局商业与社区中心,上层为混合收入住宅(含经济适用房),通过空间复合激活街区活力,缩小居住不平等。 版本升级与价值创新 2024 版相较于既往版本,强...